重回千禧:开局就劝爸妈买房 第72节

作品:《重回千禧:开局就劝爸妈买房

    江市的种种事宜,如同收拢的网,终于被逐一理顺、扎紧。

    十几个沉甸甸的、装满了回忆和必备品的纸箱,已经让物流拖走,只等她们出发的前两天就发往京市。

    这样等她们到了京市,包裹差不多就快到了,毕竟这时候的物流跟后事的速度不能比。

    家里变得空荡而整洁,只有几个随身要带的包裹放在客厅。

    临行前,苏晓和孙悦、王圆圆、刘盈盈约了最后一次饭。

    地点选在了她们高中时常去的那家小馆子,味道依旧,心境却已不同。

    没有太多伤感的言辞,女孩们互相分享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一点点忐忑,约定着到了京市去苏晓家见面。

    告别时,四个女孩用力地拥抱,所有的祝福和不舍都融在了这个拥抱里。

    终于,出发的日子到了。

    锁上江市家门的那一刻,李春兰还是忍不住回头深深看了一眼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。

    苏建国揽住她的肩膀,轻轻拍了拍。

    苏晓则深吸一口气,将之前所有不好的回忆就先封存在这里吧。

    踏上北上的列车,找到自己的座位安顿下来。

    随着汽笛长鸣,车轮滚动,熟悉的风景开始加速后退,一家人开始了崭新的生活。

    苏晓看着他爸上车没两分钟,已经和周围的乘客聊的火热了,确定他爸是个e人。

    他的座位靠过道,对面和旁边是几位看起来像是出差或者探亲的旅客。

    起初大家只是客气地点点头,但没过多久,苏建国就找到了话题的切入点。

    “哥们儿,也是去京市?”他笑着递过去一支烟,虽然车厢内不能吸烟,但这是一种社交仪式。

    “是啊,出差。您这是……举家搬迁?”对面一位中年男人接过烟,别在耳朵上,看了看苏晓和李春兰大包小包的行李,好奇地问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,没错!”苏建国声音洪亮,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,“送我闺女去上学!”

    “哦?上大学啊?恭喜恭喜!在哪所大学啊?”旁边一位大姐也加入了聊天。

    苏建国就等着这句呢,他挺直腰板,脸上的笑容像绽开的菊花:“清华大学!化学工程系!”

    “嚯!清华!了不得啊!”对面的大哥立刻肃然起敬。

    “哎哟!这可是顶尖学府!您这闺女可真厉害!”大姐也惊叹道,目光赞许地看向安静坐在窗边的苏晓。

    “一般一般,主要是孩子自己争气。”苏建国嘴上谦虚,但那眉飞色舞的样子,任谁都看得出他的骄傲。

    “这不,我们江市的理科状元呢!考了728分!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简直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,涟漪迅速扩散。

    附近座位的旅客都纷纷侧目,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,不时有人低声议论:“看看人家孩子…”

    “状元啊,真牛!”

    “父母可真享福了…”

    接下来的旅程,几乎成了苏建国的“状元女儿”专题分享会。

    他绘声绘色地讲述女儿从小如何懂事、学习如何自觉,讲到查到分数时的激动,讲到清华北大招生办老师如何抢人……

    李春兰在一旁听得哭笑不得,几次悄悄拉他衣角,示意他低调点,别太张扬。

    可苏建国正在兴头上,哪里拦得住,反而觉得这是分享喜悦,与民同乐。

    李春兰无奈,只好由他去了,自己则和苏晓相视一笑,摇摇头,继续看窗外的风景,或者闭目养神。

    苏建国却凭借着他强大的社交能力和“状元父亲”的光环。

    迅速与周围几位旅客打得火热,互相分享了带来的水果、零食,甚至聊起了京市的天气、交通、物价。

    等到列车广播提示即将到达京市西站时,苏建国已经和那几位称兄道弟,互相留了电话号码,约着“到了京市有空聚聚”。

    下车时,那几位“新认识”的朋友见苏家三口行李不少,还热心地搭把手,帮忙把几个沉重的包裹抬出了站。

    苏建国又是连连道谢,又是忙着发烟,那股子热情劲儿,让跟在后面的李春兰和苏晓真是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“爸,您这社交能力,不去做业务真是屈才了。”出了站,呼吸到京市略带干燥的空气,苏晓忍不住打趣道。

    “嘿嘿,出门在外,多个朋友多条路嘛。”苏建国不以为意,依旧兴致勃勃。

    “再说,我闺女这么争气,爸高兴!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!”

    李春兰看着他一脸“与有荣焉”的样子,那点无奈也化作了笑意:“行行行,知道你高兴,快走吧,还得去取托运的行李,

    然后打车回家呢,北京这么大,以后有你显摆的时候。”

    第121章 未命名草稿

    “爸,托运处在这边!”苏晓眼尖,看到了指示牌。

    三人推着、拉着随身的大小包裹,朝着行李提取处挪动。

    和工作人员交接了托运的行李,一家三口一起手忙脚乱地把它们拖到一边。

    现在,他们被一堆行李包围在了出站口附近,显得有些醒目和狼狈。

    苏建国抹了把额头的汗,对李春兰和苏晓说:“你们看着东西,我去拦车!”

    他快步走到站前广场的出租车候客区,那里已经排起了不短的队伍。

    京市的出租车多是饱和度很高的颜色,在阳光下格外显眼。

    苏建国观察了一下,特意选了一辆看起来空间比较大的车,等到它缓缓停稳,

    前一位乘客下车后,他赶紧上前,操着带着明显口音的普通话对司机说,

    “师傅,麻烦您,我们去海淀区华清嘉园小区,东西有点多,您看能装下不?” 他边说边指了指不远处那堆“家当”。

    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皮肤微黑,探出头看了看,爽快地说,

    “成!您往后备箱和座位上挪挪,应该差不多!来,搭把手!”

    说着就下了车,主动帮苏建国一起抬那个最沉的箱子。

    “哎呦,谢谢您了师傅!真是太感谢了!”苏建国连忙道谢,一边用力一边跟司机搭话,

    “我们这刚下火车,送闺女来上学,家当都带过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哟,搬家啊?孩子考上学了?哪个大学啊?”司机师傅很健谈,一边麻利地帮着安置行李,一边随口问道。

    苏建国一听这个,精神头又来了,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些:“清华大学!化学工程系!”

    司机师傅动作顿了一下,惊讶地重新打量了一下站在一旁安静等待的苏晓竖起大拇指:

    “嘿!清华!牛啊姑娘!您这可真是养了个好闺女!以后前途无量!”

    他帮忙把最后一个包裹塞进已经满满当当的后备箱,关上门,拍了拍手,“得嘞,上车吧!”

    李春兰和苏晓坐进了后座,座位旁边也堆了两个稍小的包裹。

    苏建国坐在了副驾驶,车里带着一点淡淡的烟味和车载香氛混合的味道。

    车子驶出西站,很快汇入了京市早晨繁忙的车流中。

    窗外是飞驰而过的立交桥、高耸的写字楼、巨大的广告牌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。

    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,又充满了大都市特有的快节奏和压迫感。

    司机师傅很健谈,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方向盘在车流中穿梭,一边跟苏建国聊天:

    “听您口音不是本地人吧?以后就打算在京市常住了?”

    “是啊,师傅,我们从江市来的。以后就在这儿定居了。”

    苏建国看着窗外的景象,感慨道,“京市可真大,楼真高!”

    “那是,首都嘛!不过您闺女这学校选得好,海淀那块儿,文化气息浓,好地方!”

    司机师傅显然对京市很熟悉,“您这安家也挺会选,那小区我知道,挺安静的,生活也方便。”

    苏建国听着,心里更踏实了些,又开始跟司机聊着京市的物价、天气。

    李春兰和苏晓则安静地看着窗外,偶尔低声交流两句,辨认着路过的标志性建筑,试图尽快熟悉这个她们即将长期生活的城市。

    车子开了将近四十分钟,终于拐进了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,

    停在了一个看起来管理不错的小区门口,保安询问了一下登记,才放行进去。

    “到了,就这栋楼!”苏建国指着前面一栋棕红色的板楼。

    车子停稳,又是一番折腾,才把所有行李卸下车,堆在了单元门口。

    苏建国付了车钱,又是连连道谢,还硬塞给司机师傅一包从江市带来的好烟。

    看着出租车驶远,一家三口看着脚边这一大堆行李,再抬头看看这栋陌生的居民楼。

    相视一笑,疲惫中充满了终于抵达的释然和开启新生活的期待。

    “走吧,上楼!咱们到家了!”苏建国深吸一口气,率先拎起最重的箱子,迈上了台阶。

    李春兰和苏晓也各自拿起包裹,跟了上去。

    “总算到了!”苏建国长舒一口气,把最后一个包裹提进门。

    “我出去看看附近有啥卖的,买点早饭回来,你俩先歇会儿。”

    苏建国说着就下了楼。李春兰和苏晓也顾不上休息,开始动手拆解随身带来的包裹。

    苏晓的目标明确,直奔自己的房间,开始归置她的书籍、衣物和一些私人物品。

    李春兰则开始整理公共区域和主卧的东西,把随身带的换洗衣物挂进衣柜,洗漱用品摆进卫生间。

    虽然累,但看着空荡荡的房子一点点被填满,被赋予生活的气息,她心里也充满了干劲。

    没过多久,苏建国就提着热乎乎的包子和豆浆回来了。

    “快,趁热吃!楼下就有家早餐店,看着还挺干净!”

    三人围在还没完全擦干净的餐桌旁,匆匆吃了顿简单的早餐,填饱了咕咕叫的肚子。